社会新闻返回首页

完善的经营理念才是涂料企业的关键

时间:03-28 来源: 作者:

如何将三四线市场的渠道做优、做强是涂料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那么企业该如何做呢?
  
  一、培养渠道培养市场
  
   首先,三、四级市场本身的市场容量很有限,不适合多家涂料经销商共存。倘若高估了市场容量,盲目增设多家经销商,也许在增加经销商的最初,市场的走量确 实可以有一点增多,但是在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数值之后,也许销量的曲线会走平线或者往向下的趋势走,这就违背了增设经销商的初衷了,而且最为可怕的恶意竞 争就有可能呈蔓延之势不可控制了。这也与涂料企业“培养市场”的观点背道而驰。
  
  二、渠道建设步步为营
  
  在拓展三、四级市场的问题上,涂料企业也是本着步步为营的策略,按照已有的渠道管理模 式进行着。这样的优势在于大品牌企业制定了非常全面、宏观的策略,可以保持一、二级市场与三、四级市场渠道策略的连贯性,更显大企业的大战略。不过,对于 三、四级市场来说,任何品牌,无论它在一、二级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如何,对于这个市场都是一样的陌生。所以说,进入到一个新的市场时,新品牌也好,大品牌也 罢,从市场的认知度上来说,它们基本同在一个起跑线上。
  
  三、根据市场特点深入挖掘
  
   面对一、二级城市的激烈竞争以及涂料产品市场的日益饱和,深入广阔的三、四级市场确实是一条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比起一、二级市场的激烈竞争, 三、四级市场的投入与产出比无疑需要认真考量。何况,国内各区域市场的发展不平衡性非常突出,消费习惯、品牌倾向乃至风土人情千差万别,这些都加剧了厂商 投入的风险:只是简单拷贝在一、二级场的成功经验,必然会导致策略的无的放矢。涂料企业要针对各区域市场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产品和营销策略同时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更要敢于承担足够的“学费”,最终定能在各区域市场遍地开花、建功立业。
  
  四、培养核心代理商
  
  采用从总代理到核心代理的渠道分销体系,并严格设定各级代理商的数量,核心代理商的数量也要严格限定。通过数量控制,着重培养核心渠道伙伴的分销能力和解决方案能力,并实现代理商利润最大化。
  
   就目前来说,涂料的销售渠道模式仍然以代理为主,代理商对涂料企业的前途发展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大部分涂料产品主要还是通过经销商渠道来消化,由厂商 直接发货到零售终端的只占很小一部分。面对行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各涂料企业因此都加紧动作“紧贴”经销商,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地。
  
  涂料企业竞争对策分析
  
  政府对楼市调控的力度不减,原材料及人力成本一路攀升,涂料企业为了获取市场份额进行产品包装升级,推广计划及营销手段推陈出新,可见涂料行业的激烈竞争仍在忙碌上演。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自身的内在规律,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回到本来的轨道上去。但这不是单独的循环,而是在变局与发展中的回归,涂料企业也应 当如此。涂料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同质化竞争已趋白热化,当下,涂料企业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你的产品成为消费者的不二之选。
  
  由行业激烈竞争引发的涂料企业战争销烟不断,涂料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利润,往往聚焦于营销这一环节,甚至不惜以概念营销来拉动销售。“低碳环保”、“绿色环保”成为市场上涂料产品清一色的销售广告,然而,“环保”产品背后有无质量保证,概念营销的背后有无技术支撑,这一切,不仅关系到消费者权益,更关系到涂料企业的长远发展及涂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市场经济具 有调节作用,涂料行业进行一番结构调整后,必将不适应市场发一个企业的发展,应当是建立在优质产品与服务之上的提升和进步。以概念营销来拉动销售业绩,无 异于围湖造田的短视行为,初期的概念营销或许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提升,但从长远角度看,概念营销必将为市场淘汰。一方面,消费者心中必有一把秤,这把秤既 是衡量产品是否符合消费需求的标准,亦是衡量企业的一把标尺。将概念营销作为生存筹码的涂料企业,正站在悬崖边追逐利润,殊不知已濒临死亡临界点。从企业 的长远发展来看,紧握这一生存筹码无疑是饮鸩止渴。
  
  回归产品核心竞争力
  
   纵观涂料行业的发展,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的特点,涂料企业规模与实力参差不齐,行业洗牌的格局不可避免,于是竞争力弱的涂料企业淘汰出局,有竞争优势的 企业独占鳌头,最终的结果是金字塔结构更加突出。对于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企业来说,增强企业优势,获得生存筹码显得十分迫切。
  
   部分涂料企业将炒作视为提升品牌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在某种程度上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中,这种模式非常有利,尤其是价格上的炒作,是涂料企业常 用的营销方法。但是,这也导致了涂料行业大打价格战,最终使得产品同质化。当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回归理性的时候,依靠炒作的企业只有两种结果:要么转型, 要么走向死亡。
  
  当市场购买力以刚性需求为主导时,产品无疑是吸引消费者选择一个品牌或选择一个企业的重要因素,回归产品,它的影响力将更深远。随着愈演愈烈的涂料产品实质较量,华而不实的概念口号最终也只能退出营销舞台。因此,涂料企业的生存筹码应当是回归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关注消费群的消费需求
  
  涂料企业如何回归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防将视线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近来,由装修引发的甲醛超标新闻事件多次触动消费者的神经,消费者对装修材料绿色环保性能的重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得到的启发是,关注消费群的消费需求,是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不同的消费群有不同的消费需求,涂料企业要关注消费需求,须对市场进行细分。不同地域、年龄、收入的消费群需求不同,甚至城市与农村,一线城市与二三线 城市,南方与北方地理气候不同而致的消费需求也有所差异,这些应当成为涂料企业关注的重点。涂料企业根据不同消费群的消费需求细分市场,在此基础上加大技 术研发,实现产品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才是增加涂料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的王道。
  
   部分涂料企业进行营销的时候往往忘记营销的本质无非就是需求,支撑需求最根本的就是产品。很多涂料企业往往在营销上矫枉过正,其宣传推广中的概念、噱 头,最终抵不过产品是否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一标尺。只有当涂料企业的品牌行为紧紧抓住消费需求不放松,只有当华丽的品牌传播、营销策划、公关推广等环节团结 在品牌及产品自身价值的旗帜下,涂料企业才有可能在残酷的。
我国正朝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稳步迈进,基础建设不可或缺。全国每年新开工建设52亿平方米建筑,每年消耗水泥20亿吨、钢材6亿吨。伴随着建筑总量和居住舒适度的不断提升,建筑能耗呈急剧上升趋势,给国内环境带来了无法承受的压力,建材行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迎来巨大挑战。因此,业内绿色建材呼声渐高,通过发展绿色建材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各界达成的共识。
  
  “绿色建筑”吹来政策利好东风
  
  作为原材料生产的传统行业,建材行业在贡献高产值的同时,也贡献出高能耗、高排放额度。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30%左右,加上建筑材料的生产能耗13%,建筑总能耗超过全社会总能耗40%;并且,由于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高,建材行业也是国家废气排放重点调控行业。
  
   建材行业从传统能耗型工业向绿色工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政府首先牵头发力行业布局、制定政策规划。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由发改委和住建 部联合推出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推进了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建设;12月16日,住建部发布《关于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要求具备条件的保 障性住房,应率先实施绿色建筑行动,使用一定比例的绿色建材;12月18日住建部联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绿色农房建设的通知》,提出推动农村发展绿色 农房,推动绿色建材下乡。
  
   多部委共同推进的“绿色建筑”,引进荣誉机制,通过对建筑进行绿色评级,来促进建筑行业对绿色建材的使用需求。另外,《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提出“十二 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同时改造既有建筑近6亿平方米。保障房“绿色”达标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体量大,据估测可带动绿色建材约2万亿元的 市场需求,给绿色建材发展带来巨大契机。
  
  这一场政府主导推动的上行下效,实际上为绿色建材发展吹来政策利好东风。
  
  住宅产业化势头劲行业宜联动下游
  
  “绿色建筑”为绿色建材市场扩容不小,但仅靠行政命令也难激发绿色建材产业内在活力,促使产业全链条走上良性循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前副主任王珏林认为,依赖于房地产业发展的建材行业,其机遇来自利好的大环境。
  
   当前房地产行业“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对建材提出了低碳、节能、无污染的要求。“住宅产业化”即是像造汽车一样盖房子,部分 或全部构件在工厂生产完毕,在施工现场只需组装。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减少施工现场的能耗、污染、噪音等,使建材、建筑达到“绿色”标准。
  
  国华置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巩向民表示,房地产企业愿意增加成本使用绿色建材,这样既能够为业主打造高品质居住环境,又能提高建材商积极性,实现房地产企业和建材企业双赢。
  
  另外,在住宅产业化背景之下,房地产商除了对建材产品本身的环保性能有要求以外,在设计、施工环节也力求绿色低碳效果。建筑设计、施工领域人士认为,未来工艺简单、施工便捷的建材产品,将会越来越受施工单位欢迎,因其节省资源、无污染少污染,又能够省力省工时、减轻劳动负担。
  
  在房地产业逐步向绿色低碳方面转型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商对绿色建材的需求与使用,能带动绿色建材市场的热度,促进建材企业发展。未来建材企业与房地产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和产品开发趋势渐明。
  
  产能过剩严重企业如何突围?
  
  我国建材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市场竞争激烈,没有形成规模化,也没有产品出口优势,鲜有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加之近年来建材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建材企业应如何从主客观条件两不利的环境中突围?
  
  业内报告显示,我国建材企业呈现再创新能力不足,科研能力较弱的态势。然而,建材企业要实现绿色转型,创新技术和科技含量才是的核心竞争力。
  
  国华置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巩向民此前在首届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合作论坛上建议,企业竞争不应只看到价格优势而不愿进行技术突破。尽管研发费用可能较高,但企业通过技术突破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控制建材质量、实现绿色转型,才能使自身符合市场需求。
  
  建峰设计院执行院长袁野举例:“现在有一种技术用稻糠做挂墙板,既是原生态,效果又好,和一些复合型材料相比成本低、价格低,污染系数也低。”他建议,建材企业可以通过和设计院沟通,共同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创新、科研能力。
  
  另外,随着绿色建材呼声渐高,建材行业联动地方政府打造了不少产业园区。江苏宿迁、河南汝阳、安徽马鞍山、天津静海等地区都积极推进绿色建材产业园区建设,试图通过集聚效应来推广绿色建材。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产业园区投资需谨慎,需避免同质化,打造各自有辨识度的品牌,创造核心价值。中装设计院院长熊兆宽认为,真正高品质的建材产业园区应该能集产学研一体,打通产业链条,能够进行科技创新研发,承揽国家课题。

版权所有:七彩贝壳香港集团有限公司
鲁ICP备10008289号
中文版   英文版